媒体报道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贝恩合伙人成鑫出席2023未来管理大会

当不可知的未来近在眼前,我们如何拨开迷雾,描摹出前路清晰的图景?当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其中,我们如何把命运的舵盘紧握在自己手里,翻身驾浪,驭势而行?


近日,由《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办的第三届未来管理大会于北京成功举行,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寻求科技创新与人文智慧的平衡,探索永续之道。


香港六和资料大全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在本次会议上围绕中国企业出海战略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六和资料大全

成鑫,香港六和资料大全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用开放性思维重新思考本土与全球的链接,紧扣新世界的脉搏,建立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关系,塑造一个更包容、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


从“走出去”到“全球化”


我们身处全新的外部环境之中,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内驱动力在不断增强,企业出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针对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出海历程中常见的陷阱,结合一些好的出海经验,贝恩提出了:


一谋,重谋出海目标,企业需要提升业务全球化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把战略韧性的逻辑加入到整个全球化的考量中;


二破,破除思维陷阱,破除决策的惯性。企业不能照搬成功的经验,需要结合外部的环境、内部的要素、竞争对手潜在的应对等诸多方面来推演策略;


三立,基于长期主义视角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基于对当地合作伙伴的信任找到共赢的关系,建立本土和国际化人才兼容并包的人才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从走出去到全球化的一个关键阶段,企业需要坚定信念进行科学的谋划,动态拥抱未来不确定性,这样才能做到危中有机,正确把握全球化的机遇,真正成为有中国根基的全球化企业。


下面,我们将与您一起回顾本届大会嘉宾精彩观点,拾取一路智慧星芒,激发更多闪光灵感。

开篇:开启新纪元

当新一轮挑战到来,我们应该如何拥抱不确定性,迎接崭新的纪元?


寻找驱动未来商业的力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变化是永恒的,与经济增长速度连在一起。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增长最重要的力量。


通过再工业化、新基建、碳中和等积极政策,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生产率的增长,带来系统性的产业变革。聚焦节点行业,保持节点领域的投资率和投资强度,形成对未来商业的重要驱动;鼓励消费,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努力向价值链的上游迈进。


中国最大的挑战在于生产率的增长,需要大量的针对关键行业的投资和结构性改革。突破瓶颈,释放潜能,未来商业世界值得期待。


应用数字智能


领英创始人、OpenAI早期投资人、《GPT时代人类再腾飞》作者里德·霍夫曼认为,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类合作者固然会更好地理解你,但ChatGPT可以更快地以一种风格的形式获得所有互联网知识的汇编,是一个优秀的创作助手。


企业应该多多尝试,保持敏锐。观察事物的关键所在。要以“善于变化”为主旨,找到自身的方向。


数字智能帮助我们明确应该关注哪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需要关注数据源的正确性,以及及时校正偏见问题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商业创新与永续增长


商业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为企业提供了实现永续增长的机会和动力。通过创新,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探寻基业长青之路


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商学院杰出院长讲席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李海涛谈到,在深刻的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就必须要明白做企业的目的,回到初心。转型升级的阶段是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家需要具备训练有素的思想,直面现实困境,在战略上要有坚定的信心,在战术上保持流动性,提高生产效率,为客户提供价值,“取国家需要之势、明长期利他之道、优转型增效之术”,专注聚焦地找到自身核心竞争力。


颠覆式创新:企业永续之道


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表示,在实现运营、产品、商业模式、生态的转型创新之外,管理创新是转型的根本。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员工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善意,让员工主动地进行创新。建立企业哲学,强化员工认知,让每个人释放内心的心智力,不断成长,创造更大的价值。


没有颠覆式创新就没有永续成长,要么被外部颠覆,要么自己颠覆自己。客户抱怨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原动力,激发仁爱、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创新的源泉。胸怀大志,让中国管理软件、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才能不断创新,实现企业永续成长。


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认为,当今时代可能是真正企业家精神诞生最好的熔炉。企业家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真正的企业家需要强大的学习力,需要有勇气面对决策,解决实际问题,对机会保持警觉。


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企业家要对机会有足够的敏感,持续清醒的判断。在今天的中国,企业家还要强调韧性,要适应环境,同时抱有英雄主义精神。这正是我们穿越艰难的环境,走向未来真正的钥匙。


数智时代与未来企业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智化时代来临,揭示数字化进程下企业的命运。未来企业需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创新思维,以适应数智时代的变革,保持长期竞争力。


未来已来的数字企业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魏江谈到,当数字成为一种要素呈现,组织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与历史演化逻辑相结合的形态。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生产关系,驱动了整个组织边界的变化。一方面迅速膨胀形成恐龙寡头,另一方面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新型组织在挑战传统治理体系,组织形态发展格局的变化改变了个体跟组织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依靠生产关系的改变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中国未来全球竞争的新态势。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叶卫东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行业,中国建筑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碳排放占比很高,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升级的挑战,而数字化技术为此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字化重新定义了建筑生产的逻辑,未来建筑的形态,以及城市治理的范式,回归建筑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让建造更加绿色、高效、精益,让建筑更加健康、低碳、耐久,让城市更加宜居、韧性、智慧。


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在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字技术对传统边界的全方位穿透。数智时代的未来企业,就是要在不确定、复杂性,甚至是无人区中搏击风浪。


滑向冰球即将到达的位置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在这个技术飞跃、充满复杂性和范式变革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我们熟悉的思维习惯。正如冰球比赛的名言“我要滑向冰球即将到达的位置,而不是它现在的位置”一样,我们在追逐高速发展的技术同时,更应摸清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因此进化自身的思维范式,从而能够让新的工具和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有和用是两个概念。拥有了技术还得让它解决人类问题。如何才能破除掉自身的思维局限,这种思维局限恰恰是机器可以帮我们的。机器对于人不应该是代替,而是强化和进化。阻碍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不是技术本身,更大程度源于做选择和应用技术的人。在技术狂奔的时代,人应该成为技术的主人。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蓝图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采取可持续的经营策略和管理实践,以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同繁荣为目标,实现长期商业成功。


可持续商业与领军企业的四个气质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表示,今天的可持续企业模型具备经济、社会、环境、治理四个维度。


战略层面,新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从单纯的财务价值导向变成商业价值x ESG,且ESG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是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做既对企业重要的,又对社会重要的事情,即有效率地做正确的事情。今天讲的ESG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脱离主业做事,现在要求我们把主业结合起来做事。今天的ESG也不是在烧钱,是在解决社会问题当中做大利润,做大企业。


组织层面,企业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整合到整个组织战略中,从单个企业管理变成利益相关者整合管理,把垂直向的成本变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可持续发展不是口号,而是企业版本转型面向未来重要的战略思路和管理手段。


多元融生 共创美好世界


尼(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添田武人表示,商业与生态环境之间从根本上注定彼此是共同的命运体,而非相互冲突。企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宗旨和随之而来的核心的定位,考虑到了如何通过自己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活动,给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的同时,也一直保持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建立信任。同时通过创新和良好的商业的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为可持续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价值。


可持续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简单的减排环保,还包括了公司的治理、平权、技术、员工等诸多内容。如何对待人,把多元、公平和包容纳入到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恒久在线 共筑未来


维谛技术(Vertiv)大中华区总裁崔益彬指出,企业承担社会公民的职责,首先需要业务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基于业务、生态的健康发展,我们努力追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把短期的业务目标和长期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践行长期主义,一方面建立挑战目标来激励团队潜能发挥,完成短期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业务运营的持续提升,不断创造内生的价值,承担更多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责任。此外,我们推行全面本地化策略、持续投入研发创新、聚焦人才选育用留,从而创造更多高价值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企业螺旋上升的正向价值循环。


技术赋能绿色发展


京东集团副总裁曾晨认为,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保证供应链稳定、高效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绿色目标?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单个企业减碳努力终归有限,需要上下游共同行动,推动全链路减碳。企业可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在减碳方面的经验,给其他行业提供一些服务。通过技术的提效、链接、赋能,不仅在成本、效率、体验上带来了直接的价值,在绿色发展上,也看到非常大的空间,希望能和更多合作伙伴、消费者一起,共同为美好明天创造更大价值!


人文精神与未来社会


人文精神强调人类的尊严、价值和共同利益,将人的需求和情感置于社会进步的核心。在人文精神的驱动下,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与公正、包容与合作、多元与共享的商业环境及美好社会。


为什么要读历史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表示,利用过去留下来的资料所重构的历史具有局限性,历史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历史的研究是主观的,随着时间、地域、意识形态乃至历史观的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会发生改变。理解历史一定要把历史放到历史的语境中间。


普通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权利,当然也有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千千万万个人共同的声音就会被听到,就可能改变历史。


未来的城市 未来的空间


著名设计师、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青山周平指出,未来的空间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人们可以有自己的户外空间。运用一个模糊地带,模糊掉室内和室外、私密和公共的概念,提供一个对人友好的小型行动场所,这是未来城市可能有的样子。


第二个是与自然协作创造的空间。我们现在的时代,人们更多讨论到新的技术有可能替代人类智慧和理性的判断,情感成为人类非常重要的价值。人设计师要做和他们不一样的东西。在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创造人文行动空间,以及用感性和拥抱偶然性的视角重新定义设计逻辑。

改变未来商业的“黑科技”


当下,新兴科技趋势尚未被广泛认知,但“黑科技”正在逐渐颠覆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应用和转化“黑科技”,确保它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利益,将“黑科技”的潜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应用和社会福祉。


当科学幻想照进现实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认为,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幻想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未来进行想象。科学幻想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科技的发展不是匀速线性的,而是存在阶跃和爆炸式的,源自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大胆想象的求证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科学幻想源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突破,以及这些发展趋势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冲击,科幻既有科学内容,又是对未来的预示。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实现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也激发科学问题的思考,培养很多人,尤其是大众对科学求知的欲望,帮助大众开科学的大门。


以AI为镜,可以知兴替


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教授、连界启辰资本合伙人高庆一表示,从参加第一届未来管理大会到今天,在当时所提到的未来科技有些真正成了,有些可能还依旧停留在科学幻想之中。有些科技有极为漫长的发展周期,在第一轮出现的时候并没有被我们感知。


当下,伴随着ChatGPT、可控核聚变、室温超导、纳米能源等的发展与涌现,这些科技是要引起我们关注的,他们必定会改变未来商业模式,甚至会使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产生根本性的迭代和变化。


随着机器的不断迭代,以及其对自己的思考和个人主体的出现,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当AI面对镜子的时候,会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而我们对于AI的恐惧,是否源于对自身的认知。人与机器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今天我想加上一句:“以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为镜,可以创未来”。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