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低碳技术市场化之路:电动汽车

香港六和资料大全与气候组织联合发布 2010年5月3日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全球都在全力部署低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动汽车是其中举足轻重的技术之一。中国也在积极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领域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将其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激发内生创新活力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深远战略意义的电动汽车技术在中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报告在深度调研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电动汽车在近期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电动汽车的市场化之路需要政府和业界有的放矢的持续推进。

电动汽车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有利于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传统燃油汽车高出46%以上,并具有13~68%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借助先进的汽车与电网通讯(V2G)技术,电动汽车在大规模替代传统汽车的情况下,一方面能够直接降低使用周期内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污染物排放、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平衡电网峰谷负荷、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二氧化碳的间接减排。

发展电动汽车有利于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2%,突破了50%的国际警戒线。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继续增长,庞大的石油需求会进一步增大我国能源安全的压力。电动汽车能量来源多样化,适合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

此外,电动汽车产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包括电池、电机、电力电子、电控、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以及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市场和技术环境所带来的机遇
国家推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已具雏形:中央政府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在支持研发、补贴示范、规范产业、鼓励消费等方面都推出了相关政策;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积极落实中央政策,推动技术示范和产业化的进程。

庞大且增长迅速的国内汽车需求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抓住发展机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在积极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投身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经历了“八五”期间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九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和“十五”期间的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三个五年阶段之后,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拉近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整体来说,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据报告访谈专家们预测,2013年以后电动汽车才可能达到5%的年新车销售渗透率,2016年以后才可能达到10%的渗透率。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政府及业界必须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以及产业路径在业界还未达成共识。在技术路线图方面,形成了先发展纯电动汽车、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始发展、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等三种主要观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出现了自主研发、市场换技术和进口零部件采购集成三种路径。

第二,技术和产业化瓶颈还有待突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汽车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在设计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整车安装三大方面较为落后。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的启动也相对较晚,尽管在“八五”和“九五”阶段都投入了资金支持电动汽车研发,但大规模投资的启动始于“十五”阶段。在具体技术方面,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技术仍存在一定问题,短期难以达到完全商业化水平。尤其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包括材料、电池设计、工艺控制和电池管理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电池产品的某些重要性能指标(包括能量密度、寿命、一致性和安全性等)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国内各大电网和能源公司已经提出了充电站建设规划,但大规模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充电站建设运营存在着投资规模大、经济性差等问题,建设充电站的投资回收期很长,这降低了各利益相关方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充电接口和电池标准的缺乏等也使得难以在近期实现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电动汽车相对同等配置的传统汽车而言价格过高,难以激发购买欲望。目前,同等性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价格高于传统汽车的价格,而纯电动汽车的价格更高达传统汽车价格的2~3倍。未来,制造规模的上升和经验的累积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降低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世界各国普遍采取购车补贴的方式促进初期市场规模的形成,中国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补贴计划还未正式出台。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业界有的放矢的持续推进
电动汽车技术在中国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国家为主导、政企密切合作的方式将有利于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推广。

目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并已采取措施积极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并推进其市场化进程。参照国际经验并综合专家及业内人士的意见,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相关决策者进一步考虑:
• 制定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付诸长期努力;
• 在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电动汽车发展领导体系,理顺部门权责分工;
• 在产业规划、相关政策以及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保持与业界(如整车及零部件厂商)的密切沟通和协商,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 支持创新行为。进一步增加对研发的支持力度,合理的协调和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并重视电动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
• 制定并落实培育电动汽车消费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基于中央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和推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政策,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发展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如发展汽车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推进低碳战略转型)来选择适当的发展策略。整体来说,制定地区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积极细化和落实示范政策、推出创新的消费者购车鼓励政策等措施都能够对本地电动汽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厂商应聚焦核心技术和重点市场,实现重点技术的突破,减少低水平重复投资,以塑造国际竞争力。同时,可以通过互持股权、合资建厂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并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业厂商建立联盟关系,从而共同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以及市场推广。

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应积极同政府以及电动汽车制造厂商合作,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和财政支持协商等环节。另外,基础设施运营企业还可以积极创新运营模式,吸引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对以租代售、电池租赁、电池梯级利用等创新性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从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市场化进程。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