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2010年10月12日
记者:蒋心和
创新充满活力,它能为上海城市转型提供不竭动力,更重要的是,创新将引领上海与纽约、伦敦等世界级大城市并驾齐驱。
前天,围绕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这一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的47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汇聚申城,在第22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为上海城市未来献计献策。
城市环境的优化很重要
对于创新,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光鲜漂亮的一面,而事实上创新始终与风险相伴。因此,创新与城市环境优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戴瑞礼认为,鼓励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环境分不开。他说:“放眼全球,许多一流城市凭借诸如生活舒适度这样的因素(包括住房、教育和医疗),不断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居民和人才,从而不断推动创新、从自身内部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能思考总结这些城市好的实践经验,上海作为创新中心的光明前景将指日可待。”美国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同样建议上海优化城市环境,她认为,高品质生活是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生活品质是城市培育创新行为的一个因素,也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领域。住房、交通、空气质量,以及艺术、娱乐和教育等,都是构成生活品质的要素,而高品质的生活可以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
创新离不开城市环境的优化,那么上海该如何完善城市环境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总裁北山祯介建议,上海应建设成为高度环保的城市,上海有必要作出表率;上海还应尽快解决诸如交通堵塞、废弃物处理等城市生活环境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在现有城市设施基础上安装太阳能发电、热点联供、热泵等设备并推出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下水道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充分发挥生物能源的作用;强化轨道交通始发站和枢纽站的功能,以提高公共交通运转率和便利性、提高商业集聚力、带动服务业发展;要完善低碳交通系统,加快电动汽车等低碳型交通工具的普及;在商用和民用住宅内,应鼓励和普及使用垃圾粉碎机和真空运送回收干湿垃圾,从而大幅度减少城市垃圾。
单体的智慧难让创新可持续
一个人、一家企业、一所大学,其智慧总是有限的,而企业、大学、政府之间,公共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广泛合作,才能保持创新的可持续性。
30年前,美国钢铁之都匹兹堡超过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口,因钢铁厂及相关企业倒闭而失业。1983年,匹兹堡失业率高达18%。而今天,匹兹堡的工作机会比1979年就业高峰期还要多得多,城市经济比美国整体经济状况好得多。匹兹堡市长卢克•雷文斯塔尔感慨道: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成功实现城市转型,靠的是创新。“这正是匹兹堡市历史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合作的最佳例证。如果没有政府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匹兹堡市也许早已衰败。”
如果从企业的角度看创新,同样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合作。柯爱伦认为:“今天,工业研发的模式已经改变。建立大规模的独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关起门来搞研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有远见的企业都把视线投向自己的实验室之外,寻找创新和研究的合作伙伴,一些大企业正把大学、政府实验室、新创企业,作为自己开发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源泉。因为,一家企业、一个组织已不可能独立化解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在杜邦公司,如今正越来越多地谈论合作:公司内部的协作、与外部伙伴和客户的合作,等等。很多人已经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想加快创新速度,协作至关重要;要想开展协作,沟通至关重要。
创新需要广泛合作,但明确合作各方职责十分重要。譬如,政府如果选择对某新兴技术领域进行投资,但既没有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和协作,也没有学术界的参与,那么该创新投资就不会成功。
创新城市需要创新人才
创新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创新活动无处不在,而万万千千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人。可见,离开了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城市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环境和 “土壤”,才能让创新人才生长发育并生生不息。
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在谈到跨国公司如何看待上海创新前景时认为,上海是否能够保持其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新枢纽的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上海能否获得高技术人才的支持。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努力维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才短缺的挑战将会变得日益严重。如果上海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本地创新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否则的话,上海就会在与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创新中心城市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她认为,吸引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工作固然重要,但不是一种长期的解决方案,而只有通过进一步推进本地化、提高市民教育水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的见解有些不同,他以自己从商半个世纪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上海建设创新城市的建议。他说:“过去,上海曾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现在则完全可以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乐土。”谢国民说,上海已经制定了吸引海归人士、国内优秀人才的政策,他认为还可以为拥有独特技术、知识、能力的外籍人士延长工作签证期限,提供特别的创业政策支持,即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创业创新环境。当世界各地人才涌向上海创业和工作的时候,上海必将激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他举例说,东京、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但上海的比例只有1%左右,人才瓶颈显而易见。金融人才单靠自己培养,恐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必须大力吸引国际一流专才来上海,共同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政府角色是 “催化剂”
城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推动方向转型,政府角色的转换和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要,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的分析可谓十分精辟:催化剂。克里斯认为,上海建设创新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应发挥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角色包含三个方面,即成为创新的倡导者、创新市场的领导者、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者。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创新活动都具有相当大的风险。香港六和资料大全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耶什介绍说,根据她所在公司的全球调研,全世界企业创新平均成功率只有10%左右。因此对政府来说,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非常重要。但这还不够,北山祯介建议,政府应设法减轻创新企业负担,也就是说要增加企业的收益,可以考虑减轻税赋并对取得创新成果的企业实施优惠税率。柯爱伦同样认为,鼓励创新需要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扶持,这些扶持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税收优惠、公共投入等。她举例说,初创企业在开展创新基础研究进入市场时,风险资本提供的投融资机制能为初创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鼓励推进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纷纷出台,这当然是好事。但柯爱伦认为:“各项政策和措施之间有时缺乏衔接,从而使公关政策的协调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金的激励作用打了折扣。”她为此建议:“上海可以成立一个市级协调部门,类似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那样的机构,统一负责协调上海市各级政府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所有举措。”譬如,如果有一个政府机构来协调税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核查工作,而不是让企业在几个政府部门之间疲于奔波,那就非常理想和高效。此外,目前创新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申请流程比较复杂,需要准备的材料太多。如果上海能建立一个经过整合的单一政府协调机构,简化政策的执行环节,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建设创新城市。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