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文章

战略还是工具?企业高管容易陷入两大数字化误区

作者:丁杰、陆原

我们和很多企业高管有过交流,其中大多数认同这个观点:数字化技术正在渗透到几乎每个公司的每个职能。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企业高管陷入了两大误区。

误区1:如果没有数字化战略,企业将无法生存。

这个误区通常伴随着恐怖的故事,比如亚马逊如何击垮了Sears。但从战略层面看,数字化技术与电力、通信或是其它先进技术非常相似。它们是强有力的工具,理应受到更多重视。但它们不应该取代其它工具,或是了解在哪里和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的卓越战略家。

实际上,每年都会有一大批所谓的数字化创新项目会失败,因为它们缺少有效战略的支撑,比如eToys、Napster和Pixelon。分析师认为当前的科技泡沫不会持续太久,许多独角兽企业将会纷纷“死去”。有些观点甚至认为,Sears对数字化技术的巨大投资也无法挽回其颓势,相反地是在加速Sears的”死亡”。

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个误区。成功的关键永远是有效的业务战略,加上灵活运用支持工具 — 如今这些工具中也包括数字化技术。

误区2:所有人都必须成为数字化专家。

这个误区是指,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单位都必须充分独立了解和掌握数字化技术。
相信这个误区的企业高管会建立他们自己的影子IT组织,导致数字化架构的复杂性加剧。然后他们会突然发现,遇到了各种整合、企业安全、客户隐私和监管合规性的问题 – 所有这些都是企业IT专家应该担心的问题。

诚然,个人和组织单位必须学会如何甄别数字化技术机会,了解如何利用真正的专家,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但这跟学会设计和开发软件程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旦突破了这两个误区,另一个问题自然地就浮出水面:什么才是更好的方法呢?让我们来看看,在数字化时代起步的公司当中,最成功的公司是怎么做的:在持续创新产品和流程的基础上构建战略;快速测试这些创新产品和流程,只留下最有效的方案;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运营、营销和企业需要的其它职能。

而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运用敏捷团队。

敏捷 — 可以是敏捷开发、精益开发和看板的形式 — 是一种系统化的创新方法,在软件开发领域早已颇为普及。一个公司会将一小波人组成一个团队,专门负责某个项目。这个团队实行自主管理,会涉及到多个不同职能;并拥有完成工作需要的所有技能。他们把项目分成小模块,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先完成最重要的事项。每当完成一个模块时,团队会跟内部客户或/和终端客户测试结果。他们会仔细追踪成果和障碍,一般会在每日简会上回顾每天的进度。而且,团队要对项目结果严格负责。

研究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敏捷方法的表现优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速度更快,出现重大失误的可能性比较小。此外,敏捷方法有助于提高团队活力和敬业度,这在如今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时代非同小可。同时敏捷方法能提高业绩,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著名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主要依靠自主管理的敏捷 “小分队”打造创新产品,成功地与规模更大、资金更充足的竞争对手分庭抗衡。

数字领域之外的公司对敏捷方法也不陌生 – IT部门使用敏捷方法已经很久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就是一个例子。在过去40多年,电台都是用传统的方式开发新节目。制片人提出想法,然后向主管进行沟通。如果获得批准,制片人就会招募需要的员工,制作节目,然后做好准备举办声势浩大的发布活动 – 但所有一切都要严格保密。与此同时,NPR的代表会不遗余力地向地方电台推广节目,希望能有足够多的电台购买这个节目,从而收回成本。整个过程非常慢,成本高,风险大。

为了追求更多更好的创新,NPR董事会要求节目制作部门设计一个新的节目制作方法。Eric Nuzum当时担任节目制作副总裁,他被NPR数字媒体部门成功改进NPR网站的事情激起了兴趣,因为该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升级了NPR网站。所以他就找到这个部门的员工,从他们那里汲取灵感,学到了敏捷方法。Nuzum和其它相关人员开始思考,如何把敏捷原则应用到节目制作和电台的其它项目上。

丁杰是香港六和资料大全全球合伙人,中国数字化研究院、大中华区消费品及零售业务资深领导,常驻北京。
陆原为香港六和资料大全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电信、高科技及媒体业务及客户战略与市场营销业务领导,常驻上海。

推荐视频